为什么很多部位在扫描之前要进行校正扫描,它有什么用?今天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近线圈效应。 什么是近线圈效应:与体线圈相比,表面线圈和相控阵线圈接受的MR信号在采集的整个容积区域内信号是不均匀的,由于线圈空间敏感度的不同,越靠近线圈的解剖部位信号强度越强,越远离线圈的解剖部位信号信号强度越弱,这样的现象叫近线圈效应。 先看看下面的几个缩写分别是什么意思 不同的厂家名称不一样,大体的各厂家近线圈效应有SCIC,PURE,HC,CLEAR等。 PURE:Phased—array uniformity enhancement) SCIC:surface coil intensitycorrection HC:homogeneitycorrection CLEAR:constant Level appearance 先学习一下线圈的知识。MRI的线圈种类较多,如表面线圈、体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多通道线圈、头颅正交线圈等,一些线圈如正交头颅线圈的即可发射射频信号,也可接受射频信号,线圈容积区域内信号强度均匀,不需要进行校正扫描即可使扫描的解剖部位远近信号强度一致,所以该线圈在做波谱时可获得较好的信号谱线。还有一部分线圈只能接受射频脉冲,MR信号在采集的整个容积区域内信号不均匀,由于线圈空间敏感度的不同,所接受的信号远近强度不一致(信号强度与成像组织距离线圈的距离呈反比),所以需要校正扫描来纠正远近组织的信号强度,使远近组织的信号强度一致。 如下图所示:
近线圈效应
利用相控阵线圈扫描颅脑,未使用校正扫描纠正近线圈效应,直接进行扫描,所得组织的远近信号强度存在着差异,如远离线圈的组织,如红色框内的信号强度较弱。所以对于接受的信号强度不均匀的线圈需要进行校正扫描纠正近线圈效应。 目前较常见的有两种纠正方法: (1)采用滤过技术,GE公司SCIC(surface coil intensitycorrection),飞利浦HC(homogeneity correction)。系统探测边缘的信号强度,进行节段性运算,通过平滑、锐利的处理方法校正,最后系统将背景与图像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图像。此种方法每个序列单独进行后处理,属于一种图像后处理的方法,缺乏准确性,有时校正不是很理想,不能进行定量分析。 (2)利用体线圈与表面线圈空间敏感度信息对比校正,GE公司PURE(Phased—array uniformity enhancement),飞利浦CLEAR(constant Level appearance)。在并行采集前,进行校准扫描(calibration scan), 即一组利用一个快速序列获取当前表面线圈的空间敏感度信息,然后另一组利用体线圈再扫描一次,得到两组参考图像,如下图
磁共振scic
以相控阵线圈扫描颅脑为例,第一组为当前使用线圈的校正图像(图1)
磁共振pure
第二组为体线圈校正图像(图2)。两组图像输入计算机通过函数计算得到信号强度校正图,最后通过信号强度校正图纠正信号的不均匀性,该处理方式准确度高,明显优于滤过技术,可进行定量分析。 设置方法:GE在Image Enhance Options界面设置,还可以结合ClariView使用;飞利浦在Geometry 界面设置。 |